1985年,英國南極觀測站的科學加法曼(JosephG.Farman)等人發現,從1977—1984年,南極郝利灣(HalleyBay)上空,春季時的大氣臭氧含量大約減少了4%以上,其他研究團體也迅速證實了這項發現,並指出臭氧量急劇減少的這塊區域,其面積甚至大於南極大陸,高度則是介於12—24公里之間的平流層,這就是所謂的「臭氧洞」(ozonehole)。
臭氧洞其實並不是真正有個「洞」,而只是表示臭氧含量非常稀少的地區。
1895年以前,南極臭氧洞的大小和深度,約以2年為消長時間,但從1989—1991年卻連續3年觀測到大規模的臭氧洞,根據日本氣象廳發佈的資料顯示,從1982—1991年10年間,南極臭氧洞的面積擴大了10倍,深度增加了32倍,被破壞的臭氧則估計為過去的4.3倍,而且自1990年之後南極上空臭氧洞的形成時間也開始提早。
1992年南極臭氧洞最大時的範圍曾一度超過2300萬平方公里,約為南極大陸面積的1.5倍,根據NASA和「世界氣象組織」(WMO)的調查,已經確定1993年南極臭氧層的破洞不但遍及南極大陸,而且將擴及南美洲部分地區。
1895年10月臭氧量到了1979年的三分之二,而1987年則降為二分之一臭氧地區性的消失率,到達每天約為全球臭氧移動率的1%,而到10月中旬更高達32%。
臭氧洞其實並不是真正有個「洞」,而只是表示臭氧含量非常稀少的地區。
1895年以前,南極臭氧洞的大小和深度,約以2年為消長時間,但從1989—1991年卻連續3年觀測到大規模的臭氧洞,根據日本氣象廳發佈的資料顯示,從1982—1991年10年間,南極臭氧洞的面積擴大了10倍,深度增加了32倍,被破壞的臭氧則估計為過去的4.3倍,而且自1990年之後南極上空臭氧洞的形成時間也開始提早。
1992年南極臭氧洞最大時的範圍曾一度超過2300萬平方公里,約為南極大陸面積的1.5倍,根據NASA和「世界氣象組織」(WMO)的調查,已經確定1993年南極臭氧層的破洞不但遍及南極大陸,而且將擴及南美洲部分地區。
1895年10月臭氧量到了1979年的三分之二,而1987年則降為二分之一臭氧地區性的消失率,到達每天約為全球臭氧移動率的1%,而到10月中旬更高達32%。
Auth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