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彭加木


     彭加木(1925——1980年6月17日),原名彭加睦,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人,漢族。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農學院,1979年任新疆科學院副院長,他先後15次到新疆進行科學考察,3次進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羅布泊進行探險,1980年6月17日不幸在羅布泊失蹤。

中文名
彭加木
外文名
Peng Jiamu
別名
彭家睦
性別 男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廣東番禺
出生日期
1925年
逝世日期
1980年6月17日(失蹤)
信仰 共產主義
職業 科學家
畢業院校
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南京大學)
主要成就
十五次進疆考察


人物簡介
彭加木(1925─1980),廣東番禺人,漢族,1947年畢業于南京中山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農學院土壤系助教,中國科學院助理員,助理研究員,1961年,上海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選為上海全國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學院副院長,他先後15次到新疆進行科學考察,3次進入巴音郭楞的羅布泊進行探險,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時,因科學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動出去為大家找水,不幸失蹤,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化作了羅布魂,將他對羅布泊之情、對巴音郭楞之情永遠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生平經歷
1947年在南京中央大學(舊址在今東南大學)畢業後,到北京大學農學院任教,專攻農業化學。

1956年中國科學院準備組織一個綜合科學考察委員會,分赴邊疆各地調查資源,他主動放棄出國學習的機會,積極向組織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給郭沫若的信中說:“我志願到邊疆去,這是夙願。……我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

1957年身患縱隔惡性腫瘤,回到上海治療。他以頑強的意志同疾病作鬥爭,病情稍有好轉就重返邊疆。先後踏遍雲南、福建、甘肅、陝西、廣東、新疆等十多個省區,曾十五次進疆考察並幫助改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後任該院副院長。還三次進入羅布泊地區,調查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為開創邊疆科研工作傾註心血,並為發展我國的植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0年5月,他帶領一支綜合考察隊進入新疆羅布泊考察,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揭開了羅布泊的奧秘。6月17日,考察隊在庫木庫都克附近紮營。其時,汽油和水所剩無幾。為瞭解決這一困難,繼續東進考察,他獨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處,之後再也沒有回來,為發展我國科學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榮稱號。   

失蹤過程
縱貫羅布泊湖底
1980年6月5日,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考察隊在彭加木的率領下,由北向南縱貫幹涸的湖底,終於按計畫到達本次考察的終點——米蘭,開啟了羅布泊的大門。史無前例的縱貫羅布泊湖底的任務,首先被中國科學考察隊勝利完成。他們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馬仁文、閻鴻建、沈觀星、陳百泉、司機陳大華、王萬軒、包紀才和駐軍某部隊的無線電發報員肖萬能。

準備再次橫貫羅布泊
6月11日,完成縱貫羅布泊任務的考察隊在米蘭農場小憩後,即準備沿古絲綢之路南線再次橫貫羅布泊地區,然後取道敦煌去烏魯木齊,以結束這次兩個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汽油和水幾乎耗盡
6月16日下午2時許,考察隊來到庫木庫都克以西8公裏處。此時,車上所帶的汽油和水都幾乎耗盡,按計畫,還有400公裏路程。經討論,他們決定就地找水。當天下午沒找到。晚上,開會決定,向當地駐軍發電求援。彭加木親自起草了電報稿:“我們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隻能維持到明天。” 彭加木起先並不同意發電報求援,隻希望自己找水。因為當時向當地駐軍求援送水的話要用去大約7000元的資金,這在當時是一筆龐大的數目,最後在大家的壓力下才同意發出電報,但內容不是要水,而是匯報了當時他們嚴重缺水的情況。

獨往沙漠找水  
6月17日上午9時,部隊回電同意援助物資,並要求提供營地坐標。下午1時,司機王萬軒到車裏取衣服時,在一在地圖冊裏發現一張紙條,看後不由大吃一驚:“我往東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時三十。”彭加木冒著50℃多的高溫單人找水,這在沙漠裏是極其危險的。

不幸失蹤
之後彭加木再也沒有回來。實踐了他早年的誓言:“我準備用自己的骨頭,讓新疆的土壤多添一點有機質。” 往後,一直未找到彭加木的遺體。對他的失蹤,全國曾風傳過各種說法和猜測。多年來,官方和民間曾多次發起尋找,均一無所獲。

三次探險
第一次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3月30日, 彭加木和幾個科學工作者環羅布泊一周,採集了水樣和礦物標本,對當時流入羅布泊的三條河流(塔裏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河水的鉀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認為羅布泊是塊寶地,可能有重水等資源。重水是製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質,六十年代我國需花大量外匯購買。他不顧身患癌症的身體,主動請纓為國家找天然重水,但由於時間短促,一無所獲,但他的獻身精神卻感動了人民,人民將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第二次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中日兩國電視台組成《絲綢之路》攝製組,到羅布泊實地拍攝,聘請彭加木為顧問,先期到羅布泊進行了細致的科學考察,他說:“我彭加木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路來的勇氣,我要為祖國和人民奪回對羅布泊的發言權”。此行取得了許多驕人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尋找到了許多稀有的寶藏。這次科學考察發掘填補了我國一些重大科研領域的空白,糾正了外國探險者的一些謬誤。科學考察結束後,又為中日兩國攝製組找到了從古墓地、興地山進入樓蘭的道路,還重走了從樓蘭環繞羅布泊到達若羌的絲綢之路中段。


第三次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 他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首次穿越了羅布泊湖盆全長450公裏,因1972年前是水鄉澤國,誰也無法穿越,在湖盆中採集了眾多的生物,土壤標本,礦物化石和了眾多的第一手科考資料,為我國綜合開發羅布泊做了前贍性的準備。

不幸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卻失蹤了,國家先後4次派出十幾架飛機、幾十輛汽車、幾千人拉網式的尋找,面對著黑風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卻沒有絲毫蛛絲馬跡,人們終於知道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化作了“羅布魂”。

搜尋行動
1980年11月初,根據中國科學院黨組的指示,為了平息社會上的謠言風波,要再一次尋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進入羅布泊的隊伍,由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新疆軍區獨立5團、通訊兵部隊、汽車56團和蘭州407部隊等八個單位共69人組成,配備大小越野汽車18輛。新疆分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王熙茂同志任現場總指揮。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隨隊住在敦煌指揮部。彭加木的兒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辦公室主任朱相清隨隊前往現場幫助尋找。為了保障尋找隊伍絕對安全,第四次尋找隊在敦煌建立指揮所,敦煌指揮所與尋找分隊保持無線電聯系;發生緊急情況時的救援,由軍區空指臨時派出飛機擔任;有關空地聯絡信號等也作了明確規定。隊伍由14名科技人員、15名解放軍戰士、7名通訊報務人員、20名司機、4名測工、9名後勤聯絡人員共69人組成。軍區和分院抽調水罐車、油罐車、電台車、物資裝備車、吉普車共18輛,攜帶電台3部、帳篷6頂、行軍鍋2口、信號槍2支、信號彈4個基數和大量生活用品。

隊伍從11月10日由敦煌進入羅布泊地區到12月20日撤出,前後總計41天。尋找地區以彭加木同志失蹤前的宿營地——庫木庫都克和腳印消失處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裏,東到科什庫都克,南北寬10~20公裏,總共尋找面積為1011平方公裏,直接參加這次尋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尋找近1平方公裏。

第四次尋找工作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從彭加木腳印消失處的東北面開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區,尋找3天;第二階段是腳印消失處的北面和西北面,即從“紅八井”到“紅十井”地區,尋找7天;第三階段是腳印消失處的南面和西南面,即從庫木庫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裏和以東10公裏的地方,尋找9天;第四階段是腳印消失處的東面和東南面,即從羊塔克庫都克到科什庫都克,尋找12天。

2010年4月14日,為紀念彭加木失蹤30年,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黑豹科考探險隊員以及大學生代表(來自中國資訊大學)在彭加木墓碑前舉行紀念儀式。當日,中科院新疆分院代表與黑豹科考探險隊隊員等20餘人在位於羅布泊附近庫姆塔格沙漠的彭加木墓碑前舉行祭掃活動。

DNA鑒定
作為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生前的科研夥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訓誠今天在甘肅敦煌表示,目前尚無任何證據表明,最近在羅布泊東緣發現的幹屍是彭加木遺體。據新華網報道,今日淩晨,這具被懷疑為彭加木遺體的幹屍,已經被移交敦煌市博物館儲存,有關專家將共同組成鑒定小組,赴敦煌對幹屍進行取樣分析。

對於羅布泊發現的幹屍是否為彭加木遺體,夏訓誠認為可能性並不大。他透露,去年冬季在庫姆塔格沙漠中,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發現了這具幹屍。發現點距彭加木當年失蹤處庫木庫都克約50公裏。幹屍身高約160釐米,僅剩骨架,當時不能判斷性別,周邊未發現衣物等標志性物品。從周圍情況看,幹屍可能曾被人動過。根據發現的幹屍情況分析,夏訓誠不能肯定外界關於此幹屍為彭加木遺體的推測。但他表示,屍體畢竟是在彭加木走失的50公裏範圍內,所以尚抱著一線希望。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介紹,13日早晨,他和中科院寒旱所另一名研究員及其他幾名研究生,進入庫姆塔格沙漠進行科學考察,將幹屍妥善移出。

董治寶透露,去年科考隊曾從幹屍上取樣,送有關科研機構進行DNA分析,但在取樣過程中由於缺乏專業知識,且後期儲存不善,導致DNA鑒定失敗。

彭加木疑似屍體
董治寶說,中國科學院基因專家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專家近日將趕赴敦煌,同中科院寒旱所有關專家共同組成鑒定小組,對幹屍進行取樣分析。

目前,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已經就幹屍的相關問題同敦煌市博物館達成備忘錄。雙方在備忘錄中稱:由於幹屍身份的考證可能會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應,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與敦煌市博物館就此事達成共識:

1、對幹屍的身份需要進一步套用現代科學技術來確認,在此之前,雙方不得作不真實的報道;

2、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負責身份鑒定工作;敦煌市博物館妥善儲存幹屍,並積極配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取樣與分析工作。

專家解釋
可能是哈密大風所為

這具幹屍是在庫母塔格沙漠一處偏僻的沙窩裏發現的,如果是彭加木,為什麼幾位野外探險者這麼輕易就找到了呢?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所長魏文壽介紹,以矽化木為例,許多矽化木都被埋得很深,可是經過山體的生長、沙丘的移動和風蝕等原因,它們就可能會暴露在地表。而今年哈密地區出現了幾場大風,掩埋在沙子下面的屍體是完全有可能在風將沙子吹開後重新暴露在大家面前的。

沙丘移動可能帶走幹屍

魏文壽所長也表示,要確定這具幹屍是不是彭加木,確認發現地點非常重要。當然,沙丘的移動可能帶動幹屍移動,但是移動的距離一般不會太遠。同時,魏所長還表示,如果確定了地點後,最好還是進行DNA鑒定,從而確定幹屍身份。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名警衛員失蹤,時隔30餘年後,地質隊竟在遠離出事地點百餘公裏的羅布泊南岸紅柳溝中發現了他的遺體。

專家確認幹屍非彭加木 

2007年7月9日,受到普遍關註的羅布泊幹屍事件有了最終結論。彭加木當年在羅布泊走失時科考隊的隊友、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理化所高級工程師閻鴻建以十分肯定的語氣判斷,在羅布泊新近發現的這具幹屍不是彭加木的遺體。

人物評價
二嫂李麗明: “小叔很謙虛”   

80歲的李麗明是彭加木二哥彭家泰的妻子,昨日一早,李婆婆從電視上看到關於羅布泊發現懷疑彭加木遺體的報道,立即上街買報紙,希望能知道更多的訊息。

李婆婆是白雲區石井人,她嫁入彭家時,彭加木已經在外地讀書。她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彭加木的時候是1948年,當時她丈夫要到美國留學,剛剛大學畢業的彭加木專程從北京回廣州和哥哥告別。“因為沒趕上船期,加木回來的時候我的丈夫已經離開了。”

在李婆婆的記憶中,小叔是位知書識禮,學識淵博但又非常謙虛的人。彭加木也非常疼愛李婆婆的兩個女兒,每次回來都會給小侄女帶禮物。

尋找彭加木
我們在五月三日出發到南疆考察,五月九日開始進入湖區,一個七人的探路小分隊帶上四大桶水、二大桶汽油、一頂帳篷、糧食炊具等物,自北往南縱穿羅布泊湖底。

進入湖區的第三天,遇到鹽鹼皮(鹽殼),汽車輪胎被鋒利的鹽晶塊“啃”去一小塊一小塊的,無法繼續前進。而所帶的油、水又已消耗不少,隻得原路返回。

在山裏常常找不到路,在湖裏則是一望無邊,沒有一個定位前進的目標。這兩天正在準備,再度進入湖區,縱貫羅布泊,希望到達阿爾金山前。打算後天出發。我們將在六月底前結束這一階段的考察工作。信是請人帶到有居民點的地方發出的。
Auth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