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癮很深,一次在酒吧裡因看一個酒保不順眼而犯下了殺人罪,被判終身監禁。他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才1歲,其中一個同樣毒癮甚重,靠偷竊和勒索為生,後來也因殺人而坐監。另外一個兒子卻既不喝酒也未吸毒,不僅有美滿的婚姻,養了3個可愛的孩子,還擔任一家大企業的分公司經理。
在一次私下訪問中,問起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二人的答案竟然相同:「有這樣的老子,我還能有什麼辦法?」
有兩位年屆70歲的老太太,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怎麼個想法。於是,她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25年裡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她還以95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年齡最高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們抱持什麼樣的信念。
信念是什麼
數千年來,人類便一直認為要4分鐘跑完一英里(約1609米)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1954年,羅傑·班納斯特就打破了這個信念障礙。他之所以能創造這項佳績,一得益於體能上的苦練,二歸功於精神上的突破。在此之前,他曾在腦海裡多次模擬4分鐘跑完一英里,長久下來便形成極為強烈的信念,因而對神經系統有如下了一道絕對命令,必須完成這項使命。他果然做到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誰也沒想到,在班納斯特打破紀錄後的二年裡,竟然有近400人進榜。
有了班納斯特這樣的信念,人就能夠發揮無比的創造力。當然,信念也可能是破壞力,看你從哪個角度去認識。人類對於生活中的遭遇會很主觀地賦予某種意義,積極的信念可使人重拾破碎的心,繼續往前邁進,而消極的信念很可能就此便毀掉人的一生。
哈佛大學的亨利·畢其爾博士研究了信念對身體的影響。他把100個醫學院學生平均分為兩組,第一組分配了紅色膠囊包裝的興奮劑,第二組則分配了藍色膠囊包裝的鎮定劑。實際上膠囊裡的藥粉調了包而並未讓學生知道。結果吃了紅色膠囊的一組很興奮,吃了藍色膠囊的一組則很平靜,由此可見他們的信念壓制住了身體服用藥物的化學反應。
這門研究人類身心互動關係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實了數個世紀以來的疑惑:信念在醫療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比治療本身還重要。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無用意識。指一個人在某方面失敗的次數太多,便自暴自棄地認為是個無用的人,從而停止了任何的嘗試。
賓州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對這種現象做過深入研究後指出:有3種特別模式的信念會造成人們的無力感,最終毀掉自己的一生。這3種信念是:永遠長存、無所不在及問題在我,即相信困難永遠長存,某方面失敗後就相信處處都是困難,並把不幸的失敗歸結為自己能力的不足。
獨特的「強暴」試驗
你若使用過英文打字機或電腦,一定知道qwerty這6個英文字母鍵是在鍵盤的左上方,因為99%的傳統鍵盤都是這種排列方式。
1882年,人們打字仍然採用左右食指邊找邊打的方式,當時有位女士創造出8指敲打鍵盤的方式,因而便參加打字比賽接受別人的挑戰。為了贏得勝利,她僱用了一位專業的打字員,並且要他牢記每個鍵的相對位置。比賽當天這套方法果然奏效,從此它便成為追求「打字速度」的標準。
何以我們堅持qwerty的排列方式長達110年之久呢?事實上這種排列方式是最沒有效率的了,像Dvorak這種改良型鍵盤就證明遠比傳統排列方式的鍵盤更能減少錯誤,速度也快很多。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還很多,我們根本沒去考慮過它的出處和對錯。這些信念中,可能就有幾個正是阻礙你更上一層樓的原因,而你卻一點也不知道。
這是一個獨特的實驗:一個女人在大街上行走,突然向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叫:「救命!有人強暴!」而旁邊另外安排兩位喬扮的路人,對此呼救聲不聞不問而依舊往前走去。這名被當作實驗對象的不知情路人在聽到呼救聲時,所做的反應不是立刻前去搭救,而是轉頭看旁邊兩個人有何動靜,可當他看到的是一臉漠然時,也就無動於衷了。
這種跟著大家走的群體現象說明:我們的信念往往有很大從眾性,它的建立總是根據別人的反應而致。這正是妨礙一個人發展的心障。
究竟持有的是有創造力的積極信念,還是毀滅性的消極信念,還真得看自己的判斷。
每日改進 終有所成
1986年美國職業籃球聯賽開始之初,洛杉磯湖人隊面臨重大的挑戰。在前一年湖人隊本有很好的機會贏得王座,當時所有的球員都處於巔峰,可是決賽時卻輸給了波士頓的凱爾特人隊,這使得教練派特·雷利和所有球員都極為沮喪。
派特為了讓球員相信自己有能力登上王座,便告訴大家只要每人能在球技上進步1%,那個賽季便會有出人意料的好成績。1%的成績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如果12個球員每個人都進步1%,整個球隊便能比以前進步12%。只要能進步1%以上,湖人隊便足以贏得冠軍寶座。結果大部分的球員進步了不止5%,有的甚至高達50%以上,這一年居然是湖人隊奪冠最容易的一年。
日本企業之所以能有今日的風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於美國品質管理大師戴明的指導,但他們追求品質的決心也功不可沒。他們經常把一個詞掛在嘴上,就是「改善」,這個詞在日文裡有「沒有休止」的意義。事實上改善有個原則,就是逐步慢慢地改進,哪怕這種改進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只要每天能有小小的進步,長久累積下來便有驚人的成就。
許多人經常處於惶惶不可終日之中,他們天天不是擔心工作沒了,便是錢虧了,不是擔心離婚了,便是得病了。我可從不擔心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因為我每天都在改進,而每天也確實進步。成功快樂的人生便是如此,得有時時不斷改進自己人生的品質,不斷成長、不斷拓展的信念。
信念的力量
有一位教師叫馬華·柯林斯,30年前她踏上講壇,在芝加哥的一所小學任教,她發現二年級的學生中有一些竟然一點學習的興趣都沒有。深入瞭解後,她認為這些孩子並不是不能教,而是傳統的教育給他們的並不夠,沒讓他們建立起應有的信念。
馬華把一般兒童的讀本全扔了,讓這些孩子讀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不少教師頗為驚訝:「那不是開玩笑了,他們怎麼看得懂?」甚至有人對馬華展開人身攻擊,說她會毀滅了孩子的未來。
然而,這群孩子不僅看懂了這些書並且愛不釋手。馬華認為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個性,因而也就有每個人學習的喜好。她堅持這個信念,以無比的愛心和耐心,使這群孩子都對自己建立起足夠的信心。
我在馬華創建的私人學校裡見到了她的學生,其中一個僅4歲的男孩叫塔馬吉·噶裡芬,剛看了約翰·斯坦貝克的《鼠與人》。我問他:「塔馬吉,它給了你哪些啟示呢?」
「羅賓先生,它說在孩子的世界裡從來不會以皮膚的顏色去衡量人,只有大人才會這麼做,這使我 注意到有一天我也會長大成人,但我絕不會忘記這本書中所說的。」
我被他的話深深感動了,不過,我還想考考他。
「柯林斯女士教給你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她教給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外人可以安排我的未來,但是只有我才握有決定權。」
我沒有理由不佩服馬華和她的學生,畢竟說這話的是只有4歲的小孩。
在一次私下訪問中,問起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二人的答案竟然相同:「有這樣的老子,我還能有什麼辦法?」
有兩位年屆70歲的老太太,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怎麼個想法。於是,她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25年裡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她還以95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年齡最高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們抱持什麼樣的信念。
信念是什麼
數千年來,人類便一直認為要4分鐘跑完一英里(約1609米)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在1954年,羅傑·班納斯特就打破了這個信念障礙。他之所以能創造這項佳績,一得益於體能上的苦練,二歸功於精神上的突破。在此之前,他曾在腦海裡多次模擬4分鐘跑完一英里,長久下來便形成極為強烈的信念,因而對神經系統有如下了一道絕對命令,必須完成這項使命。他果然做到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誰也沒想到,在班納斯特打破紀錄後的二年裡,竟然有近400人進榜。
有了班納斯特這樣的信念,人就能夠發揮無比的創造力。當然,信念也可能是破壞力,看你從哪個角度去認識。人類對於生活中的遭遇會很主觀地賦予某種意義,積極的信念可使人重拾破碎的心,繼續往前邁進,而消極的信念很可能就此便毀掉人的一生。
哈佛大學的亨利·畢其爾博士研究了信念對身體的影響。他把100個醫學院學生平均分為兩組,第一組分配了紅色膠囊包裝的興奮劑,第二組則分配了藍色膠囊包裝的鎮定劑。實際上膠囊裡的藥粉調了包而並未讓學生知道。結果吃了紅色膠囊的一組很興奮,吃了藍色膠囊的一組則很平靜,由此可見他們的信念壓制住了身體服用藥物的化學反應。
這門研究人類身心互動關係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實了數個世紀以來的疑惑:信念在醫療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比治療本身還重要。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無用意識。指一個人在某方面失敗的次數太多,便自暴自棄地認為是個無用的人,從而停止了任何的嘗試。
賓州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對這種現象做過深入研究後指出:有3種特別模式的信念會造成人們的無力感,最終毀掉自己的一生。這3種信念是:永遠長存、無所不在及問題在我,即相信困難永遠長存,某方面失敗後就相信處處都是困難,並把不幸的失敗歸結為自己能力的不足。
獨特的「強暴」試驗
你若使用過英文打字機或電腦,一定知道qwerty這6個英文字母鍵是在鍵盤的左上方,因為99%的傳統鍵盤都是這種排列方式。
1882年,人們打字仍然採用左右食指邊找邊打的方式,當時有位女士創造出8指敲打鍵盤的方式,因而便參加打字比賽接受別人的挑戰。為了贏得勝利,她僱用了一位專業的打字員,並且要他牢記每個鍵的相對位置。比賽當天這套方法果然奏效,從此它便成為追求「打字速度」的標準。
何以我們堅持qwerty的排列方式長達110年之久呢?事實上這種排列方式是最沒有效率的了,像Dvorak這種改良型鍵盤就證明遠比傳統排列方式的鍵盤更能減少錯誤,速度也快很多。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還很多,我們根本沒去考慮過它的出處和對錯。這些信念中,可能就有幾個正是阻礙你更上一層樓的原因,而你卻一點也不知道。
這是一個獨特的實驗:一個女人在大街上行走,突然向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叫:「救命!有人強暴!」而旁邊另外安排兩位喬扮的路人,對此呼救聲不聞不問而依舊往前走去。這名被當作實驗對象的不知情路人在聽到呼救聲時,所做的反應不是立刻前去搭救,而是轉頭看旁邊兩個人有何動靜,可當他看到的是一臉漠然時,也就無動於衷了。
這種跟著大家走的群體現象說明:我們的信念往往有很大從眾性,它的建立總是根據別人的反應而致。這正是妨礙一個人發展的心障。
究竟持有的是有創造力的積極信念,還是毀滅性的消極信念,還真得看自己的判斷。
每日改進 終有所成
1986年美國職業籃球聯賽開始之初,洛杉磯湖人隊面臨重大的挑戰。在前一年湖人隊本有很好的機會贏得王座,當時所有的球員都處於巔峰,可是決賽時卻輸給了波士頓的凱爾特人隊,這使得教練派特·雷利和所有球員都極為沮喪。
派特為了讓球員相信自己有能力登上王座,便告訴大家只要每人能在球技上進步1%,那個賽季便會有出人意料的好成績。1%的成績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如果12個球員每個人都進步1%,整個球隊便能比以前進步12%。只要能進步1%以上,湖人隊便足以贏得冠軍寶座。結果大部分的球員進步了不止5%,有的甚至高達50%以上,這一年居然是湖人隊奪冠最容易的一年。
日本企業之所以能有今日的風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於美國品質管理大師戴明的指導,但他們追求品質的決心也功不可沒。他們經常把一個詞掛在嘴上,就是「改善」,這個詞在日文裡有「沒有休止」的意義。事實上改善有個原則,就是逐步慢慢地改進,哪怕這種改進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只要每天能有小小的進步,長久累積下來便有驚人的成就。
許多人經常處於惶惶不可終日之中,他們天天不是擔心工作沒了,便是錢虧了,不是擔心離婚了,便是得病了。我可從不擔心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因為我每天都在改進,而每天也確實進步。成功快樂的人生便是如此,得有時時不斷改進自己人生的品質,不斷成長、不斷拓展的信念。
信念的力量
有一位教師叫馬華·柯林斯,30年前她踏上講壇,在芝加哥的一所小學任教,她發現二年級的學生中有一些竟然一點學習的興趣都沒有。深入瞭解後,她認為這些孩子並不是不能教,而是傳統的教育給他們的並不夠,沒讓他們建立起應有的信念。
馬華把一般兒童的讀本全扔了,讓這些孩子讀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不少教師頗為驚訝:「那不是開玩笑了,他們怎麼看得懂?」甚至有人對馬華展開人身攻擊,說她會毀滅了孩子的未來。
然而,這群孩子不僅看懂了這些書並且愛不釋手。馬華認為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個性,因而也就有每個人學習的喜好。她堅持這個信念,以無比的愛心和耐心,使這群孩子都對自己建立起足夠的信心。
我在馬華創建的私人學校裡見到了她的學生,其中一個僅4歲的男孩叫塔馬吉·噶裡芬,剛看了約翰·斯坦貝克的《鼠與人》。我問他:「塔馬吉,它給了你哪些啟示呢?」
「羅賓先生,它說在孩子的世界裡從來不會以皮膚的顏色去衡量人,只有大人才會這麼做,這使我 注意到有一天我也會長大成人,但我絕不會忘記這本書中所說的。」
我被他的話深深感動了,不過,我還想考考他。
「柯林斯女士教給你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她教給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外人可以安排我的未來,但是只有我才握有決定權。」
我沒有理由不佩服馬華和她的學生,畢竟說這話的是只有4歲的小孩。
Author :安東尼·羅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