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意為“啟迪教化”,含有歧視新疆少數民族的色彩,是今天烏魯木齊的舊稱,這個名稱是清乾隆皇帝征服回疆的準格爾汗國叛亂後,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定名的。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根據各民族人民的意願,自1954年2月1日起,廢除“迪化”名稱,恢復“烏魯木齊”。
歷史沿革
“烏魯木齊”這個名稱的來歷及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反映了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多數人認為源於準格爾蒙古語,意為“好大的牧場”,近人翻譯為“優美的牧場”。提示人們這裏曾經是一片水草豐茂的大牧場,從漢唐到明清,一直都是少數民族的遊牧地。
西元1755年( 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平定準格爾少數貴族集團分裂祖國的武裝叛亂時,濟火燒毀舊城,故址在今烏魯木齊市西郊九家灣地區。隨後清軍進駐烏魯木齊,地築土堡,屯田戍衛,加速了烏魯木齊地區的開發。
西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烏魯木齊(後改名迪化)建城。清朝部隊在紅山(烏魯木齊地標)之南建築土城,周長一裏五分。
西元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烏魯木齊設同知。
西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在原土城以北建新城,周長五裏四分,城高一丈六尺,牆厚一丈,開壁東西南北四門:東曰“惠孚”,西曰“豐慶”,南曰“肇阜”,北曰“景惠”。清政府定該城名曰“迪化”。
西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距迪化城西八裏再築“鞏寧城”(即老滿城,現新疆農業大學校區),周長九裏三分,城高兩丈餘,牆厚一丈七尺,呈四方形,面積兩千餘畝,設四門:東“承曦”,西“宜穡”,南“軌同”,北“樞正”。烏魯木齊都統率騎營兵駐紮鞏寧城。
西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改烏魯木齊同知為迪化直隸州,屬甘肅布政司。
西元1864年(同治三年),鞏寧城被起義鄉民焚毀。同年,“清真王”妥德璘在迪化城南(今團結路中段)另築一城,俗稱”皇城“。
西元1876年(光緒二年),劉錦棠率清軍收復烏魯木齊,燒毀”清真王“妥德璘的”皇城“,妥徳璘逃亡瑪納斯。
西元1880年(光緒六年),清軍於迪化城東(今建國路一帶)又築新滿城,清滿營官兵進駐新滿城。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稱”漢城“。
西元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建省。在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後上書朝廷,提出在新疆開設行省的主張,清政府拜劉錦棠為新疆巡撫,迪化正式成為新疆省會。
西元1886年(光緒十二年),迪化州升為迪化府,再設迪化縣。並將漢城、滿城合並擴建。
西元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迪化設市政府。
西元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成立迪化市人民政府,轄七個區(一區至七區)。
西元1954年,迪化市恢復原名烏魯木齊市。迪化縣改名烏魯木齊縣。
迪化
迪化概況
烏魯木齊市(迪化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省)的首府(省會),全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位於天山中段北麓,準格爾盆地南緣。烏魯木齊市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邊是關闊的沖積平原。古老的烏魯木齊河(市區段現改建成和平渠和河灘公路)由南向北縱貫市區。登上陡峭的紅山可以鳥瞰繁華的市區,成為烏魯木齊的標志。氣候屬於中溫帶半幹旱區,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徵。年均氣溫6.4度,平均日照時數2775小時,年均降水量236毫米,年均蒸發量2266毫米。
烏魯木齊(迪化)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其中漢族人口居多,佔75.5%左右,其他少數民族佔24.5%左右。歷史上烏魯木齊就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鎮,東西方、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芸萃。
剛剛解放時的迪化,市區面積不到10平方公裏,城市總人口不到10萬人。市區內的樓房屈指可數,全城94萬平方米的住宅幾乎全是土坯房,吃水靠人挑驢拉。市區隻有3條柏油馬路,一條公共汽車線路,三輛公共車,其他公共基礎設施幾乎一無所有。工業生產基本上為空白,僅有一些簡陋的小工廠和手工作坊。然而新中國成立後,烏魯木齊的面貌煥然一新。
歷史沿革
“烏魯木齊”這個名稱的來歷及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反映了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多數人認為源於準格爾蒙古語,意為“好大的牧場”,近人翻譯為“優美的牧場”。提示人們這裏曾經是一片水草豐茂的大牧場,從漢唐到明清,一直都是少數民族的遊牧地。
西元1755年( 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平定準格爾少數貴族集團分裂祖國的武裝叛亂時,濟火燒毀舊城,故址在今烏魯木齊市西郊九家灣地區。隨後清軍進駐烏魯木齊,地築土堡,屯田戍衛,加速了烏魯木齊地區的開發。
西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烏魯木齊(後改名迪化)建城。清朝部隊在紅山(烏魯木齊地標)之南建築土城,周長一裏五分。
西元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烏魯木齊設同知。
西元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在原土城以北建新城,周長五裏四分,城高一丈六尺,牆厚一丈,開壁東西南北四門:東曰“惠孚”,西曰“豐慶”,南曰“肇阜”,北曰“景惠”。清政府定該城名曰“迪化”。
西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距迪化城西八裏再築“鞏寧城”(即老滿城,現新疆農業大學校區),周長九裏三分,城高兩丈餘,牆厚一丈七尺,呈四方形,面積兩千餘畝,設四門:東“承曦”,西“宜穡”,南“軌同”,北“樞正”。烏魯木齊都統率騎營兵駐紮鞏寧城。
西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改烏魯木齊同知為迪化直隸州,屬甘肅布政司。
西元1864年(同治三年),鞏寧城被起義鄉民焚毀。同年,“清真王”妥德璘在迪化城南(今團結路中段)另築一城,俗稱”皇城“。
西元1876年(光緒二年),劉錦棠率清軍收復烏魯木齊,燒毀”清真王“妥德璘的”皇城“,妥徳璘逃亡瑪納斯。
西元1880年(光緒六年),清軍於迪化城東(今建國路一帶)又築新滿城,清滿營官兵進駐新滿城。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稱”漢城“。
西元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建省。在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後上書朝廷,提出在新疆開設行省的主張,清政府拜劉錦棠為新疆巡撫,迪化正式成為新疆省會。
西元1886年(光緒十二年),迪化州升為迪化府,再設迪化縣。並將漢城、滿城合並擴建。
西元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迪化設市政府。
西元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成立迪化市人民政府,轄七個區(一區至七區)。
西元1954年,迪化市恢復原名烏魯木齊市。迪化縣改名烏魯木齊縣。
迪化
迪化概況
烏魯木齊市(迪化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省)的首府(省會),全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位於天山中段北麓,準格爾盆地南緣。烏魯木齊市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邊是關闊的沖積平原。古老的烏魯木齊河(市區段現改建成和平渠和河灘公路)由南向北縱貫市區。登上陡峭的紅山可以鳥瞰繁華的市區,成為烏魯木齊的標志。氣候屬於中溫帶半幹旱區,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徵。年均氣溫6.4度,平均日照時數2775小時,年均降水量236毫米,年均蒸發量2266毫米。
烏魯木齊(迪化)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其中漢族人口居多,佔75.5%左右,其他少數民族佔24.5%左右。歷史上烏魯木齊就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鎮,東西方、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芸萃。
剛剛解放時的迪化,市區面積不到10平方公裏,城市總人口不到10萬人。市區內的樓房屈指可數,全城94萬平方米的住宅幾乎全是土坯房,吃水靠人挑驢拉。市區隻有3條柏油馬路,一條公共汽車線路,三輛公共車,其他公共基礎設施幾乎一無所有。工業生產基本上為空白,僅有一些簡陋的小工廠和手工作坊。然而新中國成立後,烏魯木齊的面貌煥然一新。
Auth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