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縣級市
敦煌市,是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歷來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而聞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及陽關的所在地。
中文名稱 敦煌
面積 31200平方千米
外文名稱 Dun Huang
人口 13萬人(2002年)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
著名景點 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陽關
下轄地區 7個鎮、2個鄉
機場 敦煌機場
火車站 敦煌火車站
電話區號 0937
車牌代碼 甘F
郵政區碼 736200
地理位置 甘肅西北部
行政代碼 620982
建製沿革
敦煌的歷史古老而久遠。“敦煌”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輝煌之意。歷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中華歷史的長卷上佔有光輝的篇章。
敦煌
敦煌古稱“三危”。《都司志》載:“三危為沙州望山,俗名羿雨山,在縣城東南三十公裏。三危聳峙,如危卵欲墜。故雲。” 至今敦煌市城東南有三個巍峨奇特的山峰,就是古代的三危。今仍稱三危山。
在距今約4000年前相當與舜禹時的上古時期,敦煌地區就有人類的先民在這裏繁衍生息。據《尚書》記載,舜“竄三苗于三危”,成為敦煌歷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夏、商、周時期,這裏就有屬于玉門火燒溝文化類型的羌戎居住。春秋時敦煌稱瓜州,以地產美瓜而得名。當時有月氏、烏孫遊牧民族在此駐牧。到了戰國,月氏逐漸強大,吞並羌人,趕走烏孫,成為敦煌的新主人。
秦漢之際,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敗擊走月氏,敦煌為匈奴佔據。至西漢武帝時,經過反擊匈奴的戰爭,迫使匈奴“遠循”,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自此,開始了中原王朝經營河西和西域的偉業,揭開了歷史上敦煌開發的篇章。張騫通西域的“鑿空”之行,開通了影響深遠的絲綢之路。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定敦煌郡。到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敦煌郡為敦德郡,東漢時復名敦煌郡。這一時期,敦煌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戰略地位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務的護西域副尉長駐敦煌,這裏成為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
三國時仍置敦煌郡,屬曹魏政權管轄。西晉承襲不變。東晉前涼時將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巳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合設沙州。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李暠建西涼國,初都敦煌。北魏初(公元439年)置敦煌鎮,公元526年置瓜州,敦煌均為治所。整個漢魏之際,雖多有戰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東漸興盛,一度敦煌成為五涼文化的中心。這時期于東晉前秦二年(公元366年)始開鑿莫高窟。北周初置沙州,公元564年改敦煌縣為鳴沙縣,屬敦煌郡,因縣南鳴沙山而名之。
隋初廢郡置瓜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置敦煌郡,同時罷鳴沙縣復名敦煌縣。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陷于吐蕃。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人張議潮率州民起義,推翻吐蕃貴族統治,建立歸義軍政權,使河西地區重歸唐王朝,至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佔領止,敦煌歷史上稱歸義軍時期。宋景祐中敦煌為西夏佔領,統治敦煌達191年。元滅西夏後,于至元十四年(公元277年)復設沙州。
公元1280年升為沙州路總管府,隸屬甘肅行中書省。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改為沙州衛,後增設罕東左衛。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見衰落。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沙州屯墾。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60年)改為敦煌縣,直到1949年9月28日敦煌解放。同年10月7日成立敦煌縣人民政府,屬酒泉地區管轄。 1987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準,復原敦煌縣,設立敦煌市。
行政區劃
敦煌市轄7個鎮、2個鄉:沙州鎮、肅州鎮、莫高鎮、轉渠口鎮、七裏鎮、月牙泉鎮、郭家堡鄉、黃渠鄉、陽關鎮;國營敦煌農場、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沙州鎮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西7公裏處的七裏鎮是一座新型的石油城,現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在地和青海油田後勤生活基地。
地理位置
敦煌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隸屬甘肅省酒泉市管轄。東經92°13′-95°30′,北緯39°53′-41°35′。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相接。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裏,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裏,僅佔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自然氣候
氣候條件
敦煌大部分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明顯的特點是氣候幹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發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這裏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為9.4℃,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為-9.3℃(1月),極端最高氣溫43.6℃,最低氣溫-28.5℃,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蒸發量249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2天。
自然資源
敦煌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芒硝、石棉、釩、金、錳等4大類26個品種,其中位于方山口的釩礦探明儲量125.86萬噸,位居全國第四,近年又發現儲量很大的敦煌玉,玉質僅次于和田玉。
旅遊景區
莫高窟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于敦煌縣城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高鎮而得名。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一千六百米。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象之豐富,是十分驚人的。
敦煌
鳴沙山
鳴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裏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裏,南北寬20公裏,高數十米,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濕的沙土層,風吹沙粒振動,聲響可引起沙土層共鳴,故名。據史書記載,在天氣晴朗時,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 故“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這是大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月牙泉
在鳴沙山下,古稱沙井,俗名葯泉,景區內的羅布麻、枸杞等葯材很多,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去鳴沙山、月牙泉遊玩以傍晚、黃昏時分最佳。陳運和詩贊這兒:“月牙泉是鳴沙山的逗點 鳴沙山是月牙泉的餘音 終于,戈壁上才出現成功者的合演”。
敦煌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地處敦煌西200公裏處,分布區長寬各10公裏,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長200~300米。又名三隴沙的地名始見于漢代,位置在古玉門關外,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三隴沙雅丹地貌,其走向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門關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區,因其怪異特點,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
位于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裏。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鬱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堆、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具備拍攝古代西部國邊塞軍事片的獨特優勢,現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在這裏已先後拍攝了《封神演義》、《新龍門客堆》等二十多部影視劇。
敦煌
鎖陽城
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諸方面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鎖陽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開闊的綠洲,是酒泉郡與西域聯系的紐帶。周圍有幾十處古城、古墓、石窟、寺廟,儲存規模尤以鎖陽城為最。
鎖陽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總面積80萬平方米,內城總面積28萬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敵台、擂台等古代軍事設施。鎖陽城具有我國儲存最完好的古代軍事防御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同時,也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創舉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是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遊景點。
陽關
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裏外的陽關鎮境內,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敦煌三危山旅遊區
敦煌三危山旅遊區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和莫高窟與佛為緣,相互輝映,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風景線。三危山東西綿延數十裏,主峰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其“三峰聳立、如危欲墮,故雲三危”。三危山是敦煌歷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危山是神鳥三青鳥居住的地方,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三青鳥是為神話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這給三危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結合上書左傳,史記等記載,原住于洞庭湖,鄱陽湖之間的三青部落,在當時的部落戰爭中戰敗,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據史書考證,三青本來是以鳥聲龍身為圖騰的民族,所謂的三青鳥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鳥為圖騰的民族被流放到了這裏,三苗民族遷移到了三危山,成為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開了敦煌燦爛歷史的第一頁。
Auth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