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青海托素湖的遠古文明

  位於青海省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60多千米的戈壁上鑲嵌著兩顆藍寶石般的高原湖泊———可魯克湖和托素湖。
這對一大一小的姊妹湖,美麗恬靜,是大自然賜與青海高原的兩面熠熠閃亮的巨大寶鏡。
可魯克是蒙古語,意謂「多草的芨芨灘」。
可魯克湖是一個外洩湖,發源於德令哈北部山中的巴音河直通湖中,迴旋之後,從南面的低窪處,洩入與它相通的另一個湖泊托素湖。
托素湖在蒙古語中意謂「酥油湖」,在可魯克湖的西南部。
巴音河水貫通兩湖,托素湖是可魯克湖的3倍之大,面積180多平方千米,系高原鹹水湖泊。
湖面煙波浩淼,水天一色,蔚為壯觀,天氣變幻時,湖水洶湧,浪濤拍岸,動人心魄,湖心有島,是候鳥的樂園。
每年春季,數以萬計的黑頸鶴、斑頭雁、棕頭鷗、白天鵝會集島上,歡樂的鳴叫震耳欲聾,聲達數千米,成了這裡的一道自然景觀。
湖面偶爾出現的海市蜃樓,令人心馳神往,飄飄欲仙。
傍湖的是連綿遠去的高大山包,光禿禿的,一片青灰色。
緊靠湖岸有一山,上尖下圓,高約200米,形似金字塔。山下有3洞,其中左邊2洞已被流沙掩埋,只有右邊一洞高約5米左右,洞寬3米,縱深10米有餘。
山系沙巖,洞無人工雕鑿痕跡,亦非溶洞。
沿內偏左,有一管狀物,口徑約20厘米,銹跡斑駁,呈紫黑色,一觸即碎,下通山體底層,上達半山之腰,洞外兩側數米高處,幾根管狀物突兀山坡。
挖去積沙,冒險鑽入被掩埋的兩洞之中,裡面亦有管狀物直通上下,且從山體伸出洞外。
離開洞口,沿著一片豐滿斗大石塊的陡坡到托素湖畔,到處可見神秘的管狀物,粗細、造型各異。
粗者如水桶,細者僅及竹筷;造型或直或曲或呈紡錘狀,分佈面積約為1千米。
從高處詳細察看,管狀物分佈的區域給人以「全石為底」人工澆注而成的印象。
蛛絲般的管狀物伸入托素湖水中,映入眼簾的確是一座十分先進的大型「水利工程」。
伴隨著管狀物裸露在外的,還有許多造型奇特的石塊,雖然經過風蝕水沖,失去了稜角,但石塊上的造型線仍依稀可辨,很像修築「水利工程」的原料。
青海省錫鐵山礦務局的專家曾對托素湖的管狀物進行了化驗分析,結論是管狀物確係金屬:其中氧化鐵占30%以上,二氧化硅和碳酸鈣占60%以上,另外,尚有7-8%的不明化學元素。
這些都表明管狀物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沉寂在托素湖畔的遠古文明的遺留物。
巨大的托素湖「水利工程」是誰在這裡營造的?
在這人跡罕至的茫茫戈壁上建造這樣巨大的「水利工程」究竟有什麼用途?
千百年來無人知曉,無人考證。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時,這裡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隨著地球板塊漂移,這裡的海水才逐漸退去,出現了陸地,近數萬年前這裡才形成了柴達木盆地。
然而,柴達木盆地中出現人類的活動不過幾千年的事。
據考古發掘表明,這裡的2800年前已有了人類的活動。
相當於西周時期柴達木盆地中的諾木洪文化堆積層中有冶銅的殘存物,這是柴達木盆地迄今為止出現的最早遠古文明的遺跡。
但以當時的冶銅技術和冶銅規模要建造托素湖的「水利工程」,只能是崑崙神話傳說。
其後,雖然遷青海的鮮卑族的一支吐谷渾曾在柴達木盆地建立過長達3000年之久的樓蘭政權,但就吐谷渾簡陋的手工技術,建造巨大的托素湖「水利工程」是不可想像的,即便是經濟發達的內地亦未發現有諸如此類的遠古文明的歷史記載。
至於外域文明的輸入,則更是無稽之談,近百年來,柴達木盆地只留下了一些外國探險者的足跡,以及柴達木盆地留給他們的心有餘悸的可怕回憶。



 

Auth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