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學已經退休的數學教授林來永最近研究後發現,其實最早發明計數方法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中國人。
不過中國人沒有把這種方法用書寫的形式表達出來,而被阿拉伯人搶了先手,否則現在的阿拉伯數字可能就被叫做「漢數字」了。
林來永此前已經獲得多項關於遠古數學研究的獎項。
林來永的這個觀點向傳統的「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發明現代算術」的觀念提出了挑戰。
他經過對中國古籍的研究後認為,早在公元前475年,中國人就發明了代表數字1—9的方法,中國人發明數字比其他人早了1000年。
在公元前475年,中國的大部分人像小販、學者和官員等都已經用一種排列竹籤的方式來表示數字1—9.人們本來以為「0」這個數字是印度人在公元600年發明的,事實上比印度人早1000年,中國人把竹籤排成一個四方形,就相當於「0」。
這種中國古代的計數方法中,只要把9個代表1—9的竹籤放在一個框裡面,那麼什麼數字都可以表示出來了。
到了13世紀,中國人已經開始用竹籤來解決更先進的數學問題了。
林來永查閱了複雜的古文,指出在5世紀和9世紀,中國的竹籤計數法通過絲綢之路而向阿拉伯世界和西方傳播。
阿拉伯人最早在公元825年才寫出了一本數字書,但是中國在公元前700年就已經有了一本關於竹籤計數法的書《九章算術》了。
到了16世紀末,由於算盤的發明,竹籤計數法開始消亡。
林來永惋惜地認為,可惜中國人沒有把他們的竹籤計數法改變成為一種可以書寫的形式,否則世界數學史將要改寫了。
中國不僅發明了計數方法,而且還發明了數學上的幻方問題。
相傳,大禹治水時,洛水浮現神龜,背負洛書,大禹根據它劃分九州,制定九疇,於是天下一統,歸於大治,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隨即誕生!
洛書從此成為吉祥的象徵,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天,洛書被世界公認為組合數學的最早史料,由它發端了數學上的幻方問題。
並在組合數學、圖論、群、對策論、人工智能、程序設計、工藝美術等等領域得到應用。
1977年,它更作為人類與可能存在的外星人溝通的語言被宇宙飛船攜入太空!幻方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便是它的構造。
但是,4000多年來,一直未有一個奇數階偶數階的「統一」構造出現。
不久前,斑竹已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並作出了嚴格的數學證明。如果用非數學語言去對統一構造進行最簡單的描述,那就是:「心心相印,以心換心!」
《龍頌》主頁借重這一「統一」理論的基本原則與幻方在中華文明發祥之時於治國安邦上「九州一統」的吉祥寓意,有機地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民俗文化相結合,於一圖之中演繹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屈辱、抗爭與崛起的歷史,亦莊亦諧,如詩如畫,其內涵與趣味妙不可言!
斑竹還專門來對任意階幻方統一構造感興趣的朋友準備了「幻方構造」欄目。
《易經》與《易經》中的重要圖式洛書不是神物,但是採用借鑒、聯想等等思維方式,人們不斷從蘊含在其中的辯證、邏輯、類歸、數學等等思想中得到啟發,推動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這是它們作為中華文化瑰寶,日益受到重視的一個主要原因。
不過中國人沒有把這種方法用書寫的形式表達出來,而被阿拉伯人搶了先手,否則現在的阿拉伯數字可能就被叫做「漢數字」了。
林來永此前已經獲得多項關於遠古數學研究的獎項。
林來永的這個觀點向傳統的「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發明現代算術」的觀念提出了挑戰。
他經過對中國古籍的研究後認為,早在公元前475年,中國人就發明了代表數字1—9的方法,中國人發明數字比其他人早了1000年。
在公元前475年,中國的大部分人像小販、學者和官員等都已經用一種排列竹籤的方式來表示數字1—9.人們本來以為「0」這個數字是印度人在公元600年發明的,事實上比印度人早1000年,中國人把竹籤排成一個四方形,就相當於「0」。
這種中國古代的計數方法中,只要把9個代表1—9的竹籤放在一個框裡面,那麼什麼數字都可以表示出來了。
到了13世紀,中國人已經開始用竹籤來解決更先進的數學問題了。
林來永查閱了複雜的古文,指出在5世紀和9世紀,中國的竹籤計數法通過絲綢之路而向阿拉伯世界和西方傳播。
阿拉伯人最早在公元825年才寫出了一本數字書,但是中國在公元前700年就已經有了一本關於竹籤計數法的書《九章算術》了。
到了16世紀末,由於算盤的發明,竹籤計數法開始消亡。
林來永惋惜地認為,可惜中國人沒有把他們的竹籤計數法改變成為一種可以書寫的形式,否則世界數學史將要改寫了。
中國不僅發明了計數方法,而且還發明了數學上的幻方問題。
相傳,大禹治水時,洛水浮現神龜,背負洛書,大禹根據它劃分九州,制定九疇,於是天下一統,歸於大治,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隨即誕生!
洛書從此成為吉祥的象徵,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天,洛書被世界公認為組合數學的最早史料,由它發端了數學上的幻方問題。
並在組合數學、圖論、群、對策論、人工智能、程序設計、工藝美術等等領域得到應用。
1977年,它更作為人類與可能存在的外星人溝通的語言被宇宙飛船攜入太空!幻方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便是它的構造。
但是,4000多年來,一直未有一個奇數階偶數階的「統一」構造出現。
不久前,斑竹已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並作出了嚴格的數學證明。如果用非數學語言去對統一構造進行最簡單的描述,那就是:「心心相印,以心換心!」
《龍頌》主頁借重這一「統一」理論的基本原則與幻方在中華文明發祥之時於治國安邦上「九州一統」的吉祥寓意,有機地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民俗文化相結合,於一圖之中演繹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屈辱、抗爭與崛起的歷史,亦莊亦諧,如詩如畫,其內涵與趣味妙不可言!
斑竹還專門來對任意階幻方統一構造感興趣的朋友準備了「幻方構造」欄目。
《易經》與《易經》中的重要圖式洛書不是神物,但是採用借鑒、聯想等等思維方式,人們不斷從蘊含在其中的辯證、邏輯、類歸、數學等等思想中得到啟發,推動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這是它們作為中華文化瑰寶,日益受到重視的一個主要原因。
Auth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