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死前要做的五十件事


  幾周前,我跟著一位朋友走進一家藝術用品商店。我發現他要了水彩顏料。這令我很納悶,因為他不是畫家。
  「我報名參加了一個水彩畫學習班,下周就開課了。」他靦腆地說,「我真是沒有時間,但它是我所列的死前要做的50件事之一,所以我得去做。」
  這聽起來很有趣。「其他還有什麼?」我問。
  「什麼都有。」他說,「每過幾個月我都看看那張單子,來決定下一步該集中精力幹什麼。列單子之前,我總是為生活中損失的一切而傷感。現在我開始埋頭實幹了。」
  「什麼時候能讓我看看你的單子?」我問。
  「恐怕很難,」他說,「那會洩露關於我的很多東西。列出你自己的單子,你就會明白的。」
  於是當晚我就列了一張單子,囊括了所有對我至關重要的內容,也流露出了自己對實現這些美夢的絕望。
  僅僅列出這張單子就幫我理清了輕重緩急。我很快填出了前20件,但隨後就開始細心斟酌了。最後我加上了嚮往多年的項目,年輕時就背負的夢想,以及初聞就在我心中產生共鳴的事情。
  首先,我想到更多更遠的地方去旅行。尤其是現在,孩子們都已長大,我想與孩子們完成十次旅行。
  我吃驚地發現單子上有些事情需要馬上去做。例如,如果我想學開壓路機,就得在50歲之前開始。
  當然,有些項目可以推遲到上了年紀時去幹。我醉心於花草園藝,但現在撫養孩子、業務纏身的我難有閒暇來侍弄玫瑰。
  某一天我想致力於一家醫院嬰兒室的志願者工作。我還願與青年們共事,指導年輕人,或去本地的高中服務,看來我也許需要考慮為一年一度的學校義賣會而學會做燒烤。
  有些項目令人生畏,因為它們意味著某種兢兢業業的投入。我想在世時出版一部小說,想攻讀哲學博士,還想學繪畫,並想用鋼琴彈出四重奏。如果我打算實現這些目標,就得勤於筆耕並手不離琴。
  單子上的願望我並不可能一一實現。有些事情非我能力所及,例如新西蘭之行,以及最終也不會在我餘生中成真的事情,比如擁有一匹良駒。然而,我發現我已經為許多這樣的妄想構築了框架,而且如果我今天把它們定為目標,那麼明天設法使部分「成真」也並非毫無可能。
  像我的朋友那樣,現在我有了發洩不滿的替代物。當我對生活感到厭倦時,就拿出那張單子。我也許會去函索取旅遊小冊子,或者在後院拿出畫筆塗抹上一個小時,盡量把樹林畫得像模像樣。
  我不知道孩子們和我怎樣才能去非洲。但如果它確實重要,我肯定會找出一個方案。他們中的一個也許長大後當了一名動物學家;或者我也許成為一名生態作家,因公被派往那兒;或者我們也許只需每星期都攢上幾美元,直到夠用為止。
  我的一位表姐曾把一大串趣事變為現實。她曾對我說,關鍵在於籌備,這樣生活就會神奇地運轉。「如果你想讓你的輪船開進來,就必須建一個碼頭。」她說。
  多虧那張單子,我正在動工修建碼頭呢。
Author :溫迪·斯瓦洛·威廉姆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活的書


   世界上第一本書,是什麼樣子的呢?
  是印刷的還是手抄的呢?是用紙做成的,還是用旁的東西做成的呢?如果現在還存在著這樣一本書,那麼在哪一家圖書館裡才找得到呢?
  這世界上第一本書,一點不像現在我們所有的書。這第一本書是有手有腳的。它並不放在書架上面。它能說話,也能唱歌。總之,這是本活的書:這就是人。原來在那時候,人們還不懂得讀書寫字。在那時既沒有書,也沒有紙,更沒有墨和筆。那時候,一切先代的故事、法律和信仰,並不是保藏在書架上面,而是從人們的記憶中遺留下來的。
  人們死了,故事還是存留著,從父親傳到兒子,一代一代地留傳下去。可是從一隻耳朵傳到另一隻耳朵,歷史就變了些樣子。一部分是忘掉了,一部分是後來穿插了進去。
  在我們這個時代,僻遠的地方,還有些老頭子,老婆子,愛講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在一切寫下的書本裡,都不曾留下影蹤。這些故事一般就叫做傳說或神話。
  在很久以前,希臘人有一個習慣,愛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詩歌。人們一直聽著唱著這故事,直到了幾世紀之後,才用文字寫下來。唱這些詩歌的人,希臘人就稱做「阿德」。每逢宴會的時候,阿德是最受人歡迎的。
  阿德的歌是很悅耳的,可是總沒有我們的書那樣便當。因為現在我們只要花上一些錢,就能買到一本《伊利亞特》,而且可以放在袋子裡。這書不會要求什麼。它既不要吃,又不要喝,從不會害病,更不會死亡,那是多麼方便啊!
  因此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關於活圖書館的故事
  從前在羅馬有過一個有錢的商人,叫做伊台裡厄斯。說起他的財富,多得幾乎難以叫人相信。每天他吃飯的時候,一定有三百個客人在一起。他用最精緻的食品款待客人。在那時候,有一個風氣,就是款待客人,除了講究的食品之外,還要有最高雅最愉快的談話。
  但是伊台裡厄斯所缺少的,就只是教育。他不大懂得讀書,所以那些樂意接受他的邀請的客人,暗中都在笑話他。因此他在席上幾乎沒法子和客人談些高雅的話兒。有時勉強談了一些話,他就看出來,客人都在盡力忍著笑在聽他講。
  這事情使他很難受。可是他生性太懶了,不能埋頭在書本上用工夫,他也沒有刻苦用功的習慣。伊台裡厄斯為了這事,想了好久好久,這才想出一個辦法來。他命令他的管家,從他的大批奴隸中間,挑選出兩百個聰明有教養的,每一個人都被指定了一本書,例如《伊利亞特》、《奧德賽》等等,叫他們各自用功讀熟了。這樣,伊台裡厄斯算是有一個活的圖書館了。
  於是每天席上,到了和客人談話的時候,他只消向管家做一個手勢,就有一大群奴隸靠著壁肅靜地站著。伊台裡厄斯要說哪一本書的哪一節,就有一個奴隸出來,照樣背誦,一個字也沒錯。這些奴隸,就用他們各自所記熟的書當做名字,例如有一個叫奧德賽,另一個叫伊利亞特,又一個叫愛納伊德……
  伊台裡厄斯這才稱心如意了。但終於有一天,出了一個岔子,滿城的人們都當做笑話來講了。
  在晚餐以後,主人和客人照平常那樣談說著文學故事,談談這個,談談那個。正談起了一個古人,伊台裡厄斯就向著管家做一個手勢,說道:
  我知道在《伊利亞特》中有這樣的一節……
  可是那管家卻跪在地上,用顫抖的聲音帶著恐懼說:
  對不起,老爺,伊利亞特今天害著胃病了。
  這可並不是笑話。人類用著活書,倒有兩千年之久哩。就算到了如今,滿地都是圖書館,可是人們還是不能夠完全拋棄活的書哩。
  因為假如什麼知識都可以從書本子上面學得,那麼人們就用不著再上學校了,也再不用教師來講解和說明了。你不能夠對著一本書發問。可是教師呢,你問什麼,他就回答你什麼;你要他重複地說幾遍,他就重複地說幾遍。一切他都隨我們的便。
  除了活的書以外,還有活的報紙哩!那比之於印刷的報紙是多麼有趣,多麼有益啊!在戲院裡看著演戲,總比從書上面念那腳本更有意思得多啊。
Provenance :中華讀書報

世界知名企業家的運算法則


   世界知名企業成長、壯大的歷程表明,企業的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的成功雖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言,但也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因果關係。本文擷取兩位世界知名企業家對企業經營的獨特見解,以供國內廣大企業借鑒。
  美國麥克唐納連鎖店創始人雷·克羅克:
  企業成果=原材料×設備×人力
  人力=人數×能力×態度
  我們都知道麥克唐納快餐店的「S、Q、C」精神,但是麥克唐納連鎖店創始人雷·克羅克對經理人員灌輸這一思想時,念念不忘這樣的公式,即企業成果=原材料×設備×人力,同時又強調人力=人數×能力×態度。他諄諄教導各個部門的經理:連鎖店的生存與發展必須盡善盡美,公式中的任何一項都至關連鎖店的生存。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發現,上述公式用的都是「×」,而非「+」,表明某一因素為「零」,其結果就是「零」,而項項優秀則成果特別大。為了改進設備,促進產品規範化,麥克唐納公司1961年成立了研究發展室,購置了先進的機器和電子設備。公司最早實現了使用電腦計時來控制炸薯條的顏色,又採用自動配料機來取代人工將芥末和番茄醬塗在肉餅上,為了讓做肉餅的牛肉脂肪含量不超過15%,採用了脂肪試驗機進行檢驗。為保證質量,公司要求牛肉原料不能含有內臟等下水,必須挑選精瘦肉,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所有分店的配料都相同。至於各種操作規程和細節也有詳盡的規定。為了保證及時供應顧客,快餐店竭盡全力在「快」字上下功夫,要在50秒鐘以內製作出一塊牛肉餅、一盒炸薯條和一杯飲料。法式薯條炸好後7分鐘,烤好的牛肉出爐後10分鐘賣不掉就必須扔掉。為了提高生產速度,克羅克在餐廳專門設置了生產控制員,根據觀察的情況,向製作烤肉、飲料和炸薯條的師傅喊出生產數量,廚師可以根據他喊的數量生產加工,這樣顧客就能在50秒鐘內吃到熱氣騰騰的漢堡包,餐館也不會浪費大量不太新鮮的食品。為了改善態度,克羅克規定,男人必須每天刮鬍子,修指甲,工作人員不留長髮;婦女要帶發網。顧客一走要清理桌面,凡是丟落在客人腳下的紙片等東西,要馬上撿起來。為保證員工能力的提高,克羅克於1963年,成立了漢堡包大學,校方負責訓練、審核「麥克唐納」和加盟店的經理,並負責進行有關「S、Q、C」基本原則的培訓。學校的學生人數平均每班25~30人,每年上課16~20周。對經理人員的挑選,克羅克要求經理人員須懂人際關係學,善於接待顧客,接受過漢堡包大學的專門訓練,並獲得「漢堡包學」的學士學位。
  對職工,規定新招的職工必須進行為期10天的訓練後才能擔任店員。由於克羅克注重進行人員的挑選和訓練,使遍佈全美國的麥克唐納快餐店的漢堡包廚師享有「全美國最佳漢堡包烹製能手」的美稱。
  惠普公司董事長休萊特:
  財富=人才=資本+知識
  博士+汽車庫=公司
  1938年,休萊特在斯坦福大學工學院上學時,設計出一種電子管高頻振蕩器,他與好同學帕卡德合夥創業,向銀行借了1000美元,租用了一間破舊的汽車庫,成立了HP公司,即惠普公司。就這樣到1990年,白手起家的休萊特已將他的惠普公司發展成為美國十大電器公司之一。休萊特的成功,得益於他的兩條有趣的管理公式。
  公式一:財富=人才=資本+知識
  休萊特認為:「人才就是資本」、「知識就是財富」;人才是知識的載體,知識是人才的內涵;知識是企業的無形財富,人才是企業無法估量的資本。為了獲得人才,休萊特的惠普公司十分重視員工的培訓,經常選派工程師到高等院校去學習、深造,原工資照發;鼓勵青年技術人員參加各種脫產、半脫產學習,公司為他們支付學費,報銷路費,甚至在住宿方面也給予補貼;公司開展全員培訓,每年舉辦上千種學習班。惠普公司還十分重視吸納人才,公司的成員大多數是工程技術人員,但他們每年都派出一批知人善任、有管理經驗的技術管理幹部前往有名的高等學府,瞭解應屆畢業生中的佼佼者,再由公司出路費,請他們到公司來,當面考評,擇優錄用。
  公式二:博士+汽車庫=公司
  這條公式的內涵較為豐富。首先,休萊特尊重每一位員工,認為大家都是惠普的「博士」。休萊特所堅持的信念是:「不論男女,大家都想有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好工作。有個好的工作環境,大家就會把工作做好。」惠普公司的傳統是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尊重員工,認定員工的個人成就。這聽起來像陳詞濫調,其實不然,因為休萊特看重每一位員工,所以惠普公司對每一位員工實行一經聘用,決不輕易辭退的辦法,這在美國是少有的。「汽車庫」式的方針,反映在惠普公司新產品的密集型策略上。他們每年用於新產品開發的費用,相當於銷售收入的8%~10%。汽車庫的方針,也反映在惠普公司上下融洽的人際關係上,公司任何一級領導都沒有單獨的辦公室。各部門的全體職工,都在一個大辦公室裡辦公,小單位之間僅僅用不太高的屏風來隔開。這些都是有利於創造上下級之間融洽合作氣氛,以期能無拘無束地工作。此外,在公司內部,對包括董事長、總經理、部門經理在內的各級領導人,均直呼其名,而不稱職務。
Provenance :競爭與謀略

芭蕾舞鞋的秘密


   芭蕾舞的標誌——用腳尖站立的芭蕾舞女演員。在觀眾看來,用腳尖跳舞輕鬆愉快。女演員腳上那粉紅色的芭蕾舞鞋是那麼優美高雅,讓人想起這是一項崇高的藝術。但是,實際上,用腳尖跳舞十分困難。
  那些獻身芭蕾舞藝術,探索其奧秘的人並不願意把秘密公佈於眾。如果揭開芭蕾舞鞋的秘密,似乎芭蕾舞之謎也就不復存在。
  芭蕾舞鞋能夠承受的巨大的荷重可以跟足球鞋承受的荷重相提並論,其關鍵在鞋尖。鞋尖不僅柔軟,而且具有相當大的安全係數。即使跳起時鞋尖斷裂,女演員保證不會殘廢。
  俄羅斯著名的「格裡什科」公司生產的芭蕾舞鞋從非洲到墨西哥,在三十多個國家受到歡迎。
  芭蕾舞鞋鞋尖用生產緊身胸衣的面料,例如緞子縫製而成。「格裡什科」的專家得出結論,芭蕾舞鞋最合適的顏色——桃皮色,既不刺激觀眾,又能安撫女演員本人,而不是通常許多國家的那樣——粉紅色。
  芭蕾舞鞋鞋尖的最大奧秘在於使女演員得以用腳尖跳舞的「鞋盒」。「鞋盒」藏在鞋尖裡。「鞋盒」實際上是一種硬套,套住腳趾和一部分腳面。「鞋盒」不用木頭、塑料、軟木等材料,而由6層最普通的麻袋布或其它紡織品粘合而成。「格裡什科」公司擁有膠粘劑的專門技術,讓鞋尖既不太硬,又不太軟,也不易折斷。
  鞋尖手工縫製,然後連同「鞋盒」裡面朝外同鞋的其餘部分縫到一起。之後,鞋匠把鞋尖翻回來,用小錘把「鞋盒」弄平順。當沒有不平的地方後,讓鞋在硬物上直立起來,看看能否保持平衡。最後,讓舞鞋在攝氏50度的條件下晾乾,存放在室溫下。一雙芭蕾舞鞋準備好了!
  一雙芭蕾舞鞋的壽命短得令人遺憾:上場演出2~3次。「格裡什科」舞鞋的記錄是大劇院的獨舞女演員娜傑日達·格拉喬跟基特裡合作,在芭蕾舞劇《東·基霍特》裡跳了9場。
  為了適應不同高度的腳面,芭蕾舞鞋總共有3種型號:「瓦加諾瓦」、「埃利塔」、「富埃捷」。每種型號又分17種尺寸。此外,每種尺寸又有5種肥瘦情況。任何一個女演員可以從厚薄、大小、肥瘦不同的255種鞋中,挑選適合自己的理想的鞋。儘管如此,為了讓鞋更適合自己的腳,每個女演員各有高招:一些人用小錘敲打鞋,另一些人用門擠壓鞋,還有一些人用五花八門的東西墊進「鞋盒」裡……
  俄羅斯芭蕾舞女明星葉卡捷琳娜·馬克西莫瓦婭承認,在沒有足夠選擇的年代裡,每推出新劇目,她都要花費整整一天時間來讓腳適應舞鞋。
  還有一件事沒有提到,每個女演員通常親自動手給舞鞋縫上小絲帶。通向舞台的道路打通了!
  至於男演員,穿所謂的軟鞋——在外行看來跟普通的布鞋差不多。其生產工藝跟女演員的當然無法相比,但也有自己的精緻之處。軟鞋分兩種:整鞋底和分鞋底。分鞋底由兩部分組成:鞋前部和腳後跟。正是鞋前部讓男演員的腳穿在裡面舒舒服服,自由自在。
Author :丁永明

秘密花園


   一個星期前,卡羅琳打電話過來,說山頂上有人種了水仙,執意要我去看看。此刻我正在途中,勉勉強強地趕著那兩個小時的路程。
  通往山頂的路上不但刮著風,而且還被霧封鎖著,我小心翼翼,慢慢地將車開到了卡羅琳的家裡。
  「我是一步也不肯走了!」我宣佈,「我留在這兒吃飯,只等霧一散開,馬上打道回府。」「可是我需要你幫忙。將我捎到車庫裡,讓我把車開出來好嗎?」卡羅琳說,「至少這些我們做得到吧?」
  「離這兒多遠?」我謹慎地問。
  「3分鐘左右,」她回答我,「我來開車吧!我已經習慣了。」
  10分鐘以後還沒有到:我焦急地望著她:「我想你剛才是說3分鐘就可以到。」
  她咧嘴笑了:「我們繞了點彎路。」
  我們已經回到了山路上,頂著像厚厚面紗似的濃霧。值得這麼做嗎?我想。
  到達一座小小的石築的教堂後,我們穿過它旁邊的一個小停車場,沿著一條小道繼續行進,霧氣散去了一些,透出灰白而帶著濕氣的陽光。
  這是一條鋪滿了厚厚的老松針的小道。茂密的常青樹罩在我們上空,右邊是一片很陡的斜坡。漸漸地,這地方的平和寧靜撫慰了我的情緒。突然,在轉過一個彎後,我吃驚得喘不過氣來。
  就在我的眼前,就在這座山頂上,就在這一片溝壑和樹林灌木間,有好幾英畝的水仙花;各色各樣的黃花怒放著,從象牙般的淺黃到檸檬般的深黃,漫山遍野地鋪蓋著,像一塊美麗的地毯,一塊燃燒著的地毯。
  是不是太陽傾倒了?如小溪般將金子漏在山坡上?在這令人迷醉的黃色的正中間,是一片紫色的風信子,如瀑布傾瀉其中。一條小徑穿越花海,小徑兩旁是成排的珊瑚色的鬱金香。彷彿這一切還不夠美麗似的,倏忽有一兩隻藍鳥掠過花叢,或在花叢間嬉戲,她們品紅色的胸脯和寶藍色的翅膀,就像閃動著的寶石。
  一大堆的疑問湧上我的腦海:是誰創造了這麼美麗的景色和這樣一座完美的花園?為什麼?為什麼在這樣的地方?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地帶?這座花園是怎麼建成的?
  走進花園的中心,有一棟小屋,我們看見了一行字:
  我知道您要什麼,這兒是給您的回答。
  第一個回答是:一位婦女——兩隻手,兩隻腳和一點點想法。第二個回答是:一點點時間。第三個回答:開始於1958年。
  回家的途中,我沉默不語。我震撼於剛剛所見的一切,幾乎無法說話。「她改變了世界。」最後,我說道,「她幾乎在40年前就開始了,這些年裡每天只做一點點。因為她每天一點點不停的努力,這個世界便永遠地變美麗了。想像一下,如果我以前早有一個理想,早就開始努力,只需要在過去每年裡每天做一點點,那我現在可以達到怎樣的一個目標呢?」
  女兒卡羅琳在我身旁看著,笑了:「明天就開始吧。當然,今天開始最好不過。」
Author :李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