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整理和閱讀古籍圖書時,往往會發現有一些殘字,有的行裡空白,有的詞句明顯不通,使人難以理解。這些情況,除版刻方面的訛錯外,一般都是由於避諱造成的。
所謂避諱就是中國封建時代人們為尊敬君主、君主的親屬、聖人、賢者和長輩,在講話時不直呼其名,在寫文章時不照字直書,而用其他的字、詞代替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起源較早,至少在周朝就有了。據《公羊傳》記載,孔子作《春秋》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後來,這種習俗經過封建朝代長時期的應用,花樣不斷翻新,需要避諱的地方越來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自己都還規定了一些避諱的範圍和方法。讓人們必須使用,否則就被砍頭問罪。所以,這時的避諱便遠遠不是一種習俗的問題了,而是變成了一種法律。千百年來由於違反避諱原則而被砍頭的大有人在。比如清代江西舉人王錫侯等人就是在進書乾隆皇帝時違了諱而被殺的。後人將此事總結成兩句話,曰:「王舉人好心上書,書獃子身首異處」。
古書上避諱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幾種:
一、缺筆。是將應避諱的字不完整寫出來,而少寫一兩筆。如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和「民」字,便把「世」字寫成「 」,把「民」字寫成「 」。再如,為了避諱孔丘的「丘」字諱,將「丘」寫成「 」,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匡」字諱,將「匡」字寫成「 」等等。
二、去字。是把需要諱的字去掉,不寫在書上。這有兩種做法:一是不留空;二是留空。所謂不留空,如現在的瑕縣過去原叫瑕丘縣,龔縣,原叫龔丘縣。為了避諱孔丘的「丘」字,便把「丘」字去掉,於是就成了瑕縣和龔縣。留空就是將諱字去掉,但留個空。比如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唐人把「王世充」寫成「王 充」、後代的刻書匠不知這是避諱造成的,所以刻書時便把二字聯在一起刻成王充,讀者如不瞭解這些情況,就會鬧出笑話。另外,還有些書將需要避諱的字空著,但均寫「上諱」二字,比如《說文解字》一書在秀、莊、 、祜等字上,皆寫「上諱」二字。其空字不注。這是因為東漢光武帝名秀,明帝名莊,章帝名 ,安帝名祜的緣故。
三、改字。是將需要避諱的字改寫成其他字,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做法。由於避諱,不但不少人的姓被改了,名字被改了,而且很多東西的名稱都被改了,下面分別介紹一些:
1.改姓。現在不少人姓邱,其實,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並不姓邱,而姓丘。丘原是一個地名,即是以今山東臨淄(古稱營丘)這一地命的姓(周武王封其功臣姜子牙於此,建立齊國後姜子牙的子孫凡住在營丘的,都以地名為姓遂為丘氏)。春秋末年,孔丘被舉為「聖人」,這樣,丘姓就和孔子的名字犯了忌諱,所以就改「丘」為「邱」了。有些歷史人物的名字由於和當時皇帝的姓名犯忌諱,有一些被改了。比如在《漢書》裡,把「莊子」寫成了「嚴子」就是為了避東漢明帝劉莊諱。如果不瞭解這一情況,就不知道「嚴子」是何許人物。
2.改名。唐玄宗叫李隆基,所以凡是叫什麼「基」的,或和「基」同音的都犯忌諱,都不能用。因此著名的歷史學家劉知幾便不敢再使用自己的名字,而用其他字,稱作劉子玄。再如漢初的辯士蒯徹,因漢武帝叫劉徹,史書上就把他改名為蒯通。只是前者是自己改的,後者是別人強加給他的罷了。
3.改官名。比如隋文帝的父親叫楊忠,所以隋朝時就把「中書」這種官名改稱為「內史」。把「侍中」這種官改稱為「納言」。再如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唐朝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
4.改物名。五代十國的吳越王錢 ,因為「 」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為「金櫻」;和錢 同時代的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後受唐封為吳王)在佔據揚州的時候,當地人怕犯他的諱,便把蜂蜜改為蜂糖。我們在古書上如果看到金櫻或蜂糖,應知道這就是石榴和蜂蜜。
還有這樣一個避諱的例子,《晉書》上有一句話叫「陽秋之義,母認子貴」。「陽秋」是什麼意思?原來東晉元帝司馬睿有個妃子叫鄭阿春,兒子當了皇帝後,就規定對春字要避諱,便改「春」為「陽」。《晉書》上的「陽秋」,其實就是「春秋」。必須指出的是,在新版的古籍圖書中,由於各種原因,不少避諱字仍未改回來。如《史記·吳王濞列傳》裡的「存問茂才」,「茂才」其實就是「秀才(漢光武帝名秀,避秀字諱,改秀才為茂才)。但由於沿用年代已久,故不再改回,這就更要求我們要懂得避諱方面的知識。
Author :舒治祿
私密保養品
情趣玩具
另類情趣用品
所謂避諱就是中國封建時代人們為尊敬君主、君主的親屬、聖人、賢者和長輩,在講話時不直呼其名,在寫文章時不照字直書,而用其他的字、詞代替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起源較早,至少在周朝就有了。據《公羊傳》記載,孔子作《春秋》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後來,這種習俗經過封建朝代長時期的應用,花樣不斷翻新,需要避諱的地方越來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自己都還規定了一些避諱的範圍和方法。讓人們必須使用,否則就被砍頭問罪。所以,這時的避諱便遠遠不是一種習俗的問題了,而是變成了一種法律。千百年來由於違反避諱原則而被砍頭的大有人在。比如清代江西舉人王錫侯等人就是在進書乾隆皇帝時違了諱而被殺的。後人將此事總結成兩句話,曰:「王舉人好心上書,書獃子身首異處」。
古書上避諱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幾種:
一、缺筆。是將應避諱的字不完整寫出來,而少寫一兩筆。如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和「民」字,便把「世」字寫成「 」,把「民」字寫成「 」。再如,為了避諱孔丘的「丘」字諱,將「丘」寫成「 」,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匡」字諱,將「匡」字寫成「 」等等。
二、去字。是把需要諱的字去掉,不寫在書上。這有兩種做法:一是不留空;二是留空。所謂不留空,如現在的瑕縣過去原叫瑕丘縣,龔縣,原叫龔丘縣。為了避諱孔丘的「丘」字,便把「丘」字去掉,於是就成了瑕縣和龔縣。留空就是將諱字去掉,但留個空。比如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唐人把「王世充」寫成「王 充」、後代的刻書匠不知這是避諱造成的,所以刻書時便把二字聯在一起刻成王充,讀者如不瞭解這些情況,就會鬧出笑話。另外,還有些書將需要避諱的字空著,但均寫「上諱」二字,比如《說文解字》一書在秀、莊、 、祜等字上,皆寫「上諱」二字。其空字不注。這是因為東漢光武帝名秀,明帝名莊,章帝名 ,安帝名祜的緣故。
三、改字。是將需要避諱的字改寫成其他字,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做法。由於避諱,不但不少人的姓被改了,名字被改了,而且很多東西的名稱都被改了,下面分別介紹一些:
1.改姓。現在不少人姓邱,其實,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並不姓邱,而姓丘。丘原是一個地名,即是以今山東臨淄(古稱營丘)這一地命的姓(周武王封其功臣姜子牙於此,建立齊國後姜子牙的子孫凡住在營丘的,都以地名為姓遂為丘氏)。春秋末年,孔丘被舉為「聖人」,這樣,丘姓就和孔子的名字犯了忌諱,所以就改「丘」為「邱」了。有些歷史人物的名字由於和當時皇帝的姓名犯忌諱,有一些被改了。比如在《漢書》裡,把「莊子」寫成了「嚴子」就是為了避東漢明帝劉莊諱。如果不瞭解這一情況,就不知道「嚴子」是何許人物。
2.改名。唐玄宗叫李隆基,所以凡是叫什麼「基」的,或和「基」同音的都犯忌諱,都不能用。因此著名的歷史學家劉知幾便不敢再使用自己的名字,而用其他字,稱作劉子玄。再如漢初的辯士蒯徹,因漢武帝叫劉徹,史書上就把他改名為蒯通。只是前者是自己改的,後者是別人強加給他的罷了。
3.改官名。比如隋文帝的父親叫楊忠,所以隋朝時就把「中書」這種官名改稱為「內史」。把「侍中」這種官改稱為「納言」。再如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唐朝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
4.改物名。五代十國的吳越王錢 ,因為「 」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為「金櫻」;和錢 同時代的楊行密(為唐淮南節度使,後受唐封為吳王)在佔據揚州的時候,當地人怕犯他的諱,便把蜂蜜改為蜂糖。我們在古書上如果看到金櫻或蜂糖,應知道這就是石榴和蜂蜜。
還有這樣一個避諱的例子,《晉書》上有一句話叫「陽秋之義,母認子貴」。「陽秋」是什麼意思?原來東晉元帝司馬睿有個妃子叫鄭阿春,兒子當了皇帝後,就規定對春字要避諱,便改「春」為「陽」。《晉書》上的「陽秋」,其實就是「春秋」。必須指出的是,在新版的古籍圖書中,由於各種原因,不少避諱字仍未改回來。如《史記·吳王濞列傳》裡的「存問茂才」,「茂才」其實就是「秀才(漢光武帝名秀,避秀字諱,改秀才為茂才)。但由於沿用年代已久,故不再改回,這就更要求我們要懂得避諱方面的知識。
Author :舒治祿
私密保養品
情趣玩具
另類情趣用品